2017-03-05 | 作者:蘋果即時/杜宇

永續水產品為未來消費趨勢

《重點摘要》受到過漁、非法捕魚、海域遭到汙染等影響,天然漁業資源日漸枯竭,海洋正在失去為數億人提供食物和生計的能力。消費者在購買海產時若能以較高的價格購買可持續性(永續)水產品,才會給生產者和廠商提供願意生產可持續性水產品的誘因,進而維護漁業永續發展。

 

對於許多民族吃魚是傳統文化的一部分且有助健康,全球水產品消費量逐年增加,2016年全球人均年水產品消費量達到20.5公斤,2016年全球海產品貿易額1400億美元,漁業已經成為保障人類糧食安全、促進食品多樣化和提高人民生活福祉的關鍵產業之一。

然而受到過漁、非法捕魚、海域遭到嚴重汙染、魚類產卵及棲息地遭破壞等影響,天然漁業資源日漸枯竭(30%的漁業面臨捕撈過度情況),海洋正在失去為數億人提供食物和生計的能力。如何幫助魚類資源復育並讓資源能永續被利用,不僅是生產者的責任,消費者更扮演關鍵性角色。

消費者在購買海產時若能以較高的價格購買可持續性水產品(即已能維護海洋生態系統平衡、保障依賴漁業資源的人類社區福祉方市所捕撈獲養殖的水產品),才會給生產者和廠商提供願意生產可持續性水產品的誘因。

根據市調公司Nielsen2015發表的「The Sustainability Imperative」報告中指出,全球有66%的人願意購買價格較高的永續性產品(高於2014年的55%及2013年的50%);另外的調查報告也指出高達51%的澳洲消費者願意付出較高的價格選購有永續認證水產品,讓人感到全球消費者願意支持並購買永續性水產品的人數正大幅增加,也讓更多的漁民、養殖戶、廠商、經銷商等願意花時間及金錢去取得永續水產認證。

 

海洋生態永續認證:海洋管理委員會(MSC

而透過認證為推動水產養殖可持續發展的途徑之一。目前在海洋生態永續認證中當屬海洋管理委員會(MSC)最具公信力,MSC作為國際非盈利組織,致力於漁業的可持續發展,通過制定國際公認的可持續漁業捕撈標準和產銷監管鏈標準,確保水產品的可持續性貫穿整個產業鏈。

目前全球有298家漁場獲得了MSC的認證,意味著全球有10%的野生捕撈產品符合MSC的要求,這些經MSC認證的漁業都是對海洋有合適或正面的影響且有越來越多零售商和廠牌選擇使用有MSC標籤產品來表達他們支持永續發展,去年全球永續海鮮市場達到115億美元(約新台幣3760億元)。

 

台灣-養殖水產品產銷履歷驗證制度

在台灣政府則力推養殖水產品產銷履歷驗證制度,截至2015年共輔導676戶養殖業者取得水產品產銷履歷認證(個別戶653戶、加工廠15廠及集團戶8) 面積達2,261.86公頃,產量13,201公噸,產值約14.1億元,加工廠方面由於水產品的衛生安全規範較多, 加工廠必須取得ISO 22000CAS驗證,還得符合「台灣良好農業規範」相關規定,其生產出的水產加工品才能貼上產銷履歷標章,加以工廠要做產銷履歷加工品,生產線、驗證費用勢必會拉高生產成本,但後端消費通路價格拉不起來,使得加工廠承接意願不高。目前台灣漁業公司或協會均未取得MSC認證,政府須加把勁。

 

中國-iFISH

中國大陸既是水產品生產也是消費大國。鑑於目前國際可持續水產品消費規範,主要係針對國際水產貿易中流通量較大的種類,主要服務對象是開發國家的消費者,其消費指南以評估和推薦捕撈品種和開發國家規模化的生產方式為主,與中國大陸以水產養殖為主的供應體系和小規模生產占主導的生產現狀並不相同。

很多在中國大陸常見的水產品如:以青、草、鰱、鱅“四大家魚”為代表的淡水養殖品種以及牡蠣、貽貝、海帶等增殖漁業生產的漁獲產品,往往無法套用來自國外的評價體系,為此中國推出首個可持續水產品評價體系(iFISH),將綜合考量水產品生產全過程對產業群體、區域經濟、社會穩定等各方面的影響,突顯水產漁業在發展中國家發揮的重要社會價值。iFISH是中國建立自己可持續水產品標準的開始,現在推出的是iFISH1.0試用版,後續發展值得關。

台灣政府正積極透過台灣國際農業開發公司,全力拓展農漁產品外銷之際,面對全球永續水產(包括漁撈及養殖)生態認證已經漸成氣候,勢將改變未來水產品銷售態勢。台灣政府必須加快協助國內水產界改善漁業捕撈與養殖生產、加工技術,來符合國際認證規定,順利取得相關永續生態認證,才有助於國外市場的開拓,否則一切淪為空談!

 

《延伸閱讀》

 

圖片來源:GraphicStock

資料來源:蘋果即時

GRI Software And Tools Partn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