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4-04 | 作者:工商時報/陳鷖人

再生水納前瞻建設 缺乏誘因難有成效

《重點摘要》政院的前瞻基礎建設計畫中有35億元經費用於再生水工程。再生水最大的優點在於供應穩定,然而缺乏產能跟誘因,卻是再生水發展最大的困境。

 

面對極端的氣候變遷,近年來水資源的節約與再利用成為重點。行政院的前瞻基礎建設計畫中有35億元經費用於再生水工程。然而,當前缺乏產能跟誘因,卻是再生水發展最大的困境。

對此,水利署副署長王藝峰表示,再生水的供需要考慮產能跟使用狀況,若生產量不足供應企業所需,或是生產的再生水企業沒有意願使用,都會是問題。

再生水最大的優點在於供應穩定,水利署官員指出,企業沒有辦法承受減壓供水,甚至暫停供水帶來的損失,再生水來自民生與工業廢水,可以說是源源不絕。依照現有的技術,100萬噸的汙水約可轉換成5060萬噸的再生水。

政府為了鼓勵企業使用再生水,胡蘿蔔與棒子齊下,除了有獎勵措施鼓勵企業之外,根據「再生水資源發展條例」,超過3千噸的工業用水大戶要有一定比例使用再生水,日後還將規定廠商若要在缺水地區設廠,需有一半的比例使用再生水,否則不允許設廠。

然而,台灣平均每度水價為12元,而再生水的成本為每度20元;台灣工業用水價格是全球最低,平均水價則是全球第3低,偏低的水價很難吸引企業提高再生水使用比例。

水利署官員稱,再生水生產過程中有50%成本是能耗成本,未來隨著技術進步,成本有下降的空間。但依照工研院研究,最理想的情況下,再生水成本可以降至每度1618元,仍然是高於平均水價,對企業的吸引力有限。

但王藝峰認為,企業是否使用再生水需考量成本、企業社會責任、生產穩定等,並不是水價越便宜越好。

另外,台灣尚無公營再生水廠,目前再生水多是民間廠商自行投入,水利署預估每日產量約40萬噸。除了價格因素之外,再生水的產能能否補足每日400萬噸的工業用水需求,也是一大問題。

台灣的再生水計畫包括由內政部營建署負責的6座再生水廠,再加上前瞻基礎建設計畫新增的水湳再生水廠。待所有工程完工後,預估每日最高將可增加30萬噸再生水產量。

但生產出來的再生水是否有企業願意買單?王藝峰坦承,確實有可能生產出來的再生水沒有廠商願意使用,「這還需要再努力」。

 

《延伸閱讀》

 

圖片來源:GraphicStock

資料來源:工商時報

GRI Software And Tools Partn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