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8-03 | 作者:金蜜蜂 李文

未來十年中國CSR六大趨勢

中國正處於新的歷史變革和轉型時期

未來的十年尤為關鍵

中國企業社會責任將開啟

又一個全新的十年發展歷程

過去十年是中國企業社會責任蓬勃發展的十年,企業社會責任從一種社會思潮發展成為一場聲勢浩大的社會運動。無論是在認知水準上,還是在管理實踐上,亦或是在推進模式上,中國湧現出一批具有標杆型、具有示範作用的社會責任的履責先鋒。企業社會責任的理念和實踐在中國迅速得到推廣和應用,不斷推動了企業和社會各界重新審視企業和社會發展模式。

 2015年走過一半,種種跡象表明,特別是諸多重大事件的發生,更可以判斷,2015年將是中國企業社會責任發展歷程中極不平凡且十分重要的一年。中國正處於新的歷史變革和轉型時期,未來的十年尤為關鍵。把握大勢方能贏得先機,以下為筆者對未來十年中國企業社會責任創新發展六大趨勢的預測和判斷:

 一是法制化。社會責任立法的提出以及一系列法律法規的修訂出臺均表明中國法治社會建設步伐明顯加快。特別是隨著新修訂的《安全生產法》和《環境保護法》的出臺,企業履責的法律底線日益提升,約束日益趨緊。大氣十條”(《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畫》)水十條”(《水污染防治行動計畫》)的陸續頒佈,土十條”(《土壤污染防治行動計畫》)也有望在年內出臺。由此,中國針對大氣污染、水污染及土壤污染展開的環境污染綜合治理三大戰役將全面打響。在日漸完善的法制框架下,企業違法違規的成本和風險將顯著加大。

 二是標準化。隨著ISO 26000中國標準的出臺,以及各種國際、國內社會責任相關原則、規範、指南等的廣泛和深入應用,都將促使中國企業社會責任管理與實踐走向定性可闡釋表述,定量可計量比對。標準化進程也將促使中國企業在國際競爭中彰顯本色與一比高下。究其實質,標準化最終將從戰略決策和管理流程融入中提升企業的履責業績

三是綠色化。綠色化是中國生態文明社會建設的本質要求。綠色化就是從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等方面全面納入生態文明的要求,整個社會的轉型升級都要向著資源節約和環境友好的方向進行優化和轉變,最終實現低碳經濟和人與生態環境的協調發展。中國政府在應對氣候變化和促進經濟社會協調發展中所制定的減排目標,倒逼經濟發展走向集約化、低碳化和綠色化。綠色化決定了中國經濟發展是否可以擺脫工業化發展的困境。為此,企業應樹立綠色化的發展觀、價值觀和財富觀,在打造綠色工廠、推進綠色產業、建立綠色供應鏈和引導綠色消費方面施展抱負,占領先機。

SHAPE \* MERGEFORMAT

 四是透明化。及時、充分的資訊披露將成為企業一項重要的社會責任義務。這一方面源於公司治理模式由董事會治理模式向董事會加利益相關參與治理模式的轉變;另一方面源於社會公民意識普遍提升和自媒體時代社會輿論環境在外部監督方面帶來的壓力。大型企業由於涉及更為廣泛的社會責任議題,因而更需要加強透明度管理的能力建設,學會並善於處理公共關係,以構建良好的外部環境。未來,編發CSR報告將不再是企業履責業績披露的最主要方式,網路即時資訊的披露將更有助於企業維護良好的社會溝通與贏得利益相關方信任。

 五是智能化。目前,中國的網路終端用戶和手機用戶均已位居世界首位。隨著網路技術的成熟及普遍應用,中國將全面進入互聯網時代,這對社會運行方式和人們生活方式都將產生重大影響。在國家大力推進能源革命和製造業產業升級的過程中,網路技術革命以及商業運營的大數據處理及應用,都將促進中國消費模式的革命。諸多涉及民生的教育、養老、醫療、生態農業等社會議題的解決方案都將朝向智慧化方向邁進。智慧型機器人的推廣使用不僅將極大地提高勞動效率,更將帶給生活極大的便利。企業必將從技術創新與商業模式創新中獲取新的靈感,重新調整產業發展方向,實現可持續發展。

 六是國際化。經過入世十年的積累,中國的改革開放已成為世界經濟發展的成功樣本。未來十年將是中國經濟全面融入世界經濟的時代。毫無疑問,一帶一路建設作為國家戰略將會極大地推進中國企業走出去向縱深發展。走出去企業將在國際合作的區域、領域、方式以及程度上都得到前所未有的擴展,同時走出去企業的類型也將由以往的國企為主力軍轉變為國企、民企齊頭並進。在這一進程中,中國企業適應國際合作環境及應對國際化經營風險的能力必將得到極大的鍛煉和提升,尤其是在共同參與制定和遵守國際運行規則,獲得以社會責任為評判標準的社會許可證方面積累豐富經驗,並以中國企業獨有智慧和努力對世界經貿合作與人類社會進步作出自己的貢獻。十年後,一批既大又強的中國企業將躋身世界知名品牌企業行列。

SHAPE \* MERGEFORMAT

筆者相信,通過以上對未來十年中國企業社會責任創新發展六大趨勢的分析判斷,再結合對中國經濟社會發展和改革創新中新機遇的把握,中國企業將在未來十年實現責任引領下的升級版發展,探索和走出一條經濟、環境與社會協調發展,不僅貢獻中國,更加融入世界的突圍跨越之路。

 



圖片來源:Tzuhsun Hsu
資料來源:《WTO經濟導刊》2015年第7

GRI Software And Tools Partn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