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09-03 | 作者:

永續經營-翻轉危機找到新經營型態和機會

今年6月,聯合國全球盟約與Accenture 2010 CEO永續經營調查結果指出,93%的CEO認為「永續經營」是首要之務。環境、社會與公司治理的各種挑戰,如果因應得宜,將提供新的經營型態與業務機會。

     搶救信任大作戰     

為什麼這些CEO有這麼強烈感受?應該與金融風暴後,消費者與其他利害關係人對企業的可信度產生很大質疑,使72%CEO認為在永續經營上的投資,不僅可以強化品牌,更是贏回投資人與消費者信任的策略。

     至於落實策略,人才培育與氣候變遷依然是企業經理人關注的議題。

     人才培育不僅是專業知識的需求,更重要是「管理經營企業永續」的能力培養。企業經理人應基於對永續議題的體認與了解,進而有效掌握社會關切的議題與需要,降低營運風險,達成永續經營目標。

     台灣企業的員工教育訓練,除了專業技術更上層樓之外,是否應該納入公司治理、環境友善設計、社會議題關懷、綠色供應鏈等永續營運項目?未來的接班人才尤其需具備跨部門、跨供應鏈管理的遠見,才能在面對氣候變遷與利害關係人挑戰的第一時間,做出關鍵性的應變與決策,帶領企業跨越門檻,甚至縮短轉型的陣痛期,邁向永續。

     水資源破產威力

     超越軍事武器

     另外,環境永續與節能減碳更是各企業談及社會責任時,最先考慮納入日常營運的發展方向。

     除了致力於降低碳足跡,企業在下一個十年最重要議題將是水資源短缺。不少專家學者、領導性研究機構,已經警告「水資源破產」所引發的損傷,可能超過任何一種軍事武器。今年初在瑞士舉行的世界經濟論壇(World Economic Forum),更以水資源為題,做為未來各國發展方向探討。水足跡的盤點與水資源有效利用,在企業永續經營之路,扮演關鍵角色。

     台灣高科技產業用水量大,水稻又是民間主要糧食,該如何在糧食危機與經濟發展間維持平衡,不僅考驗政府智慧,更考驗企業經理人的規劃與遠見。

     企業在落實永續經營時,首當其衝的挑戰便是如何與上下游供應商與伙伴在永續經營策略上完成整合,尤其當供應鏈遍及全世界時,品牌企業該如何管理與因應?

     調查指出,僅有一半CEO認為自己能夠成功戰勝這個挑戰。日前鴻海跳樓事件,連帶威脅了客戶蘋果電腦的企業形象,美國總部不但表示關切,更出動調查團前往龍華廠檢視是否有違反「供應商作業規範」(Supplier Code of Conduct),連執行長賈伯斯都為鴻海背書,試圖力挽外界對下游血汗代工廠的負面評價,拉回消費者和投資人的信心。

     曾鬧得沸沸揚揚的洋華工會抗爭,宏達電面對下游面板廠裁員而遭受抗議感到無奈的同時,也看出企業除了自身做好,還需整合供應鏈廠商的管理政策,才能達到有效管理風險,永續經營的目標。

     那麼,什麼才是企業永續落實良方?全球盟約報告以Timberland為案例,Timberland認為每項用料都對環境造成影響,因此於產品設計發想過程中,鼓勵設計師融合環保概念,也期待對消費者溝通,進而產生正確的購買決策,主動認明商品上標明環保的標籤。

     簡而言之,將永續願景與計畫整合進企業日常運作,讓ESG(環境、社會與公司治理)成為整個企業的KPI,全員、全心方能開創屬於自身的創新落實方法。

     透過新興科技擴大溝通效應

     接下來的挑戰是,如何與利害關係人建立順暢的溝通管道。企業透明度又是多數消費者與投資人期待的。對企業或品牌因應風險所採取的行動及企業管理技術,也將被更仔細審視。

     如何利用新興科技,如社群媒體,讓公司資訊更透明,與產業伙伴、政府與非營利組織等利害關係人積極互動,建立信賴感,是企業利害關係人對企業的期待。

     例如,企業年報或企業永續報告除了揭露財務狀況,環境與社會的面向也需有清楚交代,進一步自我檢視在永續經營的路上有哪些遺漏了,哪些風險較高,需要關注與行動。     

       營收亮眼無法和永續經營劃上等號,現代CEO需考量生產、製造、銷售與營運每個環節中的永續發展力,降低企業對環境與社會的負面影響,賦予正面信譽;並透過與利害關係人的溝通與合作,建立永續之道。

     看似比從前經營企業來得辛苦困難,但也因循整體社會期待,需求架構越來越清楚,較能洞燭世界趨勢布局,相較下,也較能全盤面對風險,提前做好公司治理,立足台灣,擴展至全世界,這何嘗不是企業經理人從「執行長」轉成「企業家」的一種過程。(本文作者為頤德國際總經理  嚴德芬) (中時電子報)

GRI Software And Tools Partn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