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1-27 | 作者:聯合晚報/彭淮棟

酸雨的幫凶 你聽過「氮足跡」嗎?

《重點摘要》碳足跡耳熟能詳,但你聽過氮足跡嗎?工業革命以來,排入環境的活性氮增加十多倍,活性氮會導致空氣和水汙染,以及氣候變遷和酸雨。燃燒化石燃料及使用農業化肥都會產生活性氮。最新研究顯示,高所得國家的排氮量是最窮國家的十多倍。專家建議未來產品也應標示氮足跡,供消費者作明智的選擇。

 

碳足跡耳熟能詳,氮足跡普遭忽略。國際《自然地質科學》期刊最新報導,150年來排入環境的活性氮增加十多倍,成為空氣污染與水污染等人類死因的幫凶,並且助長酸雨的衝擊與生態體系的惡化。

現在,研究人員首度算出188個國家的人均氮足跡(人均排氮量),以及氮足跡主要來自何處,流往何處。

大氣將近80%由氮氣(惰性氮)構成,氮氣不太和其他化學物互動,因此對人類或植物都無用、無害。地球史上,氮氣主要經細菌、閃電、豆類,變成氨、一氧化氮等活性氮。

工業革命以降,人類大量燃燒化石燃料,不斷將活性氮排入大氣,20世紀以後增加一個方向:當作肥料往下排入地裡。

澳洲農業科學家、2016年〈國際氮倡會議〉秘書古爾里說,現代方法製造的氮基肥料養活世界大約40%人口。他表示,這是人類一大突破,但「我們製造太多了」,其中沒被植物或動物捕捉的都變成污染。

古爾里表示,氮過過剩以及由此產生的環境問題對人類將日益嚴重,只是世人一直漠視。

 

 

想有效減少排氮,單單知道活性氮的來處是不夠的,還必須知道其去處、誰在消費。

澳洲雪梨大學艾魯妮瑪.馬利克教授領導一個小組,分析188國總共15000種商品的50億條供應鏈,了解誰製造,產品輸往哪些國家,誰受影響。

分析產生的氮足跡地圖顯示,已開發與開發中國家差異懸殊:利比亞與巴布亞新幾內亞,一年人均活性氮排放量不到七公斤,香港與盧森堡超過100公斤。

活性氮產品從製造、運輸到消費,都排氮,開發國家通常從別處進口排氮產品,包括動物產品、高度加工的食品,以及能源密集的商品與服務。因此,大量消費這些產品與服務的國家,如日本、德國、英國、美國,人均排氮量是原產地的兩倍。

總的說來,高所得國家的排氮量是最窮國家的十多倍。

另外一個觀察尺度是,中國大陸、巴西、印度、美國是上述產品與服務的消費大戶,四國共占全球排氮量47%

報告有些細部觀察,包括一個群體的行為如何衝擊另一群體,加州農業重鎮土拉爾郡(Tulare)盛產乳品與牛隻,並大量出口日本,結果,土拉爾居民飲用的水,肥料氮與水肥氮含量超過最大污染量50%以上,嚴重威脅健康,尤其嬰兒。問題遍及全球,馬利克表示需要國際條約來控管全球排氮。

古爾里建議氮稅,馬利克建議產品先標示氮足跡,供消費者作明智的選擇。

 

圖片來源Danielle Scott

資料來源:聯合新聞網

GRI Software And Tools Partn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