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1-28 | 作者:產業永續發展整合資訊網

面對氣候變遷,全球供應鏈管理之危機與轉機

《重點摘要》在全球產業高度分工的狀況下,供應鏈管理是企業不可不重視的議題。然而因氣候變遷的不確定性,以及當代供應鏈的複雜結構,使得企業較難考量氣候變遷於供應鏈之風險。世界企業永續發展委員會(WBCSD)認為企業應建立具有調適能力的供應鏈,才能因應複雜的永續議題。WBCSD以飲料與電動汽車產業為例,闡述企業如何分析供應鏈背景與風險,以提升供應鏈於氣候變遷之調適能力,希望能協助企業有效進行供應鏈的風險管理。

 

 

「全球供應鏈結構複雜已為當代趨勢」

供應鏈由線性轉變為網絡化發展

隨著全球化的經濟發展,企業營運已然以網絡化形式發展,彼此間的關係與營運活動更加緊密,而運輸成本下降更是促使技術移轉的關鍵,造就亞洲工業化之契機,過往的線性供應鏈轉變為網絡化發展,從初級資源開採、運輸、製造加工、裝配、倉儲與零售等,產業分工更為複雜,幾乎沒有一個企業可完整擁有整個供應網絡,顯示傳統上的物理距離非為現今供應鏈的管理要素。

 

 

供應網絡的脆弱性

傳統對於供應商的管理目標多為品質、交期、價格等因素,然而此類要素易受各類因素影響,導致供應網絡的脆弱與不穩定因素可歸納於以下6點:

1.「全球化」:因營運所需之資源與服務橫跨不同區域,隨著更多的營運夥伴與距離,使企業更難掌控供應網絡風險。

2. 「群聚效應」:多數活動與產業常因地理區位因素,形成集中市場,然而正因如此,若遇突發狀況如風災、社會動亂等,則可能導致產業供應崩毀。

3. 「複雜度提升」:隨著越來越多的參與與競爭者,企業於合作夥伴的選擇性增加,然而卻更難預料供應網絡變動之後果。

4. 「交通運輸」:交通運輸是供應網路不可取代的要素,儘管距離已非現代考量的重點,然而基礎設施的維護與氣候對運輸造成的影響,仍為不確定性因素之一。

5. 「視野狹小」:多數供應商常僅關注與其直接相關的市場動態,較少以整體性視野統籌產業鏈,此正為影響供應網絡調適能力的關鍵之一。

6. 「資訊揭露」:供應網絡的形成正需要彼此間資訊的交流,然而當前於資訊揭露的透明與共享機制仍較薄弱。

 

了解供應鏈的複雜性 

隨著企業社會責任意識抬頭,許多國際大廠如惠普(HP)、聯合利華(Unilever)、可口可樂(Coca-Cola)、杜邦(DuPont)、沃瑪特(Walmart)等擴大其供應商的管理範疇,加強供應商於環境與社會議題之稽核與規範如勞動條件、環境保護等。透過擴大管理層面的確可強化供應鏈的調適能力,面對環境災害的不確定性,目前仍僅有少部分企業將氣候變遷風險納入管理考量。

 

 

 

「氣候變遷造成企業營運風險加劇」

 因氣候變遷所造成之環境改變如氣溫升高、極端氣候事件等皆可能對營運活動如資源取得、業務活動等造成影響,進而對公司財務與員工健康安全等造成衝擊,例如2012年,桑迪颶風造成紐澤西州供電設備損壞,並影響海上運輸作業,間接造成650億美元的產業損失。因環境變遷而造成之企業營運衝擊如下表所示,顯示環境議題雖未直接影響企業,但其卻可能為企業造成巨大的影響。

WBCSD認為企業宜透過改變設施的基礎物理設計,並規劃相關業務流程,由營運模式的改變,適應氣候變遷帶來之衝擊。

 

氣候變遷

造成之企業衝擊

極端降雨

大雨發生機率上升,造成洪水與土石坍方,影響當地基礎設施與設備,擾亂生產與銷售配置

乾旱

水資源短缺頻率增加,影響水力發電與生產用水,間接衝擊當地社區生存環境。而天乾物燥易造成火災,威脅廠區設備與員工安全

平均氣溫上升

影響基礎及生產設施的運轉效能,並容易造成員工疾病

超級颱風/颶風

風災易造成交通網絡中斷,威脅員工安全,擾亂生產與銷售配置

海浪潮差

過高的潮差影響沿海地形結構,造成海洋工程與運輸衝擊

海平面上升

沿海洪水事件發生機率上升,破壞基礎設施與設備,衝擊生產與運輸網絡

 

「建立具調適能力之供應網絡-應用策略」

供應網絡對於各類風險的調適能力取決於各個供應商的體質,因此企業須考量供應商的應變能力、客戶、資產與營運模式等,多數企業往往期望透過供應商評核,選擇競爭力較高的供應商,然而此類供應商卻未必具有較高的調適能力。

WBCSD認為與供應商合作,協助其調適各類風險,強化自身面對風險的復原能力,並與供應商經驗共享始達事半功倍之效。

以氣候變遷造成的風險而言,因地理區域與各自產業類型差異,供應商調適能力的建立將因地因產業而異,為此,WBCSD提出4項執行方向,以利企業能針對各類供應商提供協助。

1. 「提升供應商的學習能力」

評估供應商間的資訊傳遞,確保供應商了解與支持調適能力的建立計畫;制定監測系統,促使供應商了解極端氣候事件對其之影響與其可能面臨之復原過程。

2. 「建立供應商合作機制」

鼓勵整體供應網絡彼此合作,並強化資訊共享機制;要求供應商應執行脆弱性評估,並應積極強化自我面對風險之調適能力。

3. 「強化供應商應變能力」

在確保供應鏈產能與利用率情況下施行改革計畫,並創建氣候變遷之專戶,保留可用之風險預備基金。

4. 「提高供應網絡的靈活性」

以多個供應商取代單一供應來源;研商替代物流方案與生產基地。

 

「建立具調適能力之供應網絡-應用案例」

為協助企業有效進行供應鏈管理,WBCSD以飲料與電動汽車產業為例,闡述企業如何分析供應鏈背景與風險。

 

案例一:鋰電池供應鏈

 

 

鋰電子被廣泛應用於電力儲存與消費性電子產品中,其中電動汽車市場亦為汽車市場重要的新興趨勢,故被視為具全球性的供應網絡產品。 

-市場分析

鋰元素為全球富藏之金屬元素,估計約有13萬噸,而鋰金屬的生產僅集中於智利與澳洲,約占整體產量的70%,而中國與其他生產商則為將鋰金屬轉換為金屬鹽類等中間產品的重要供應商(1/3的產量),其中電池產品為鋰元素的重要末端產品(41%),其次如電解槽、空污處理劑等用途。面對電動汽車市場需求的快速增長,而電動車倡議聯盟更預估在2020年將達到2,000萬人次使用電動汽車的目標,顯示鋰元素將扮演關鍵角色。

-鋰電池供應鏈剖析

鋰電池的供應網絡複雜,從金屬萃取、加工至零件製造等,應了解供應鏈分布現況,分析供應網絡的脆弱點如單一供應來源、供應商產量占全球產量大宗等。

以鋰電池而言,需留意鋰元素開採與鋰離子正極聚合物(PVDF)製造等供應階段。此兩階段係屬鋰電池供應上游,若發生原料短缺將直接影響供應價格,並衝擊其金屬鹽類加工製造,影響後續電池零件生產甚劇。全球主要有3家企業占全球PVDF製造大宗,分別位於美國卡塔基洲、法國里昂市、日本東京盤城市與中國常州等。

-氣候變遷衝擊與供應鏈脆弱性分析

在全球複雜供應網絡下,每個供應階段需仰賴原料與運輸相互配合,而在氣候變遷事件的影響下,須提高供應商的因應能力,因此更需先了解供應鏈的脆弱環節。

 

供應鏈階段

氣候變遷事件之潛在衝擊

原料萃取

l   大雨影響採礦作業,其中南美洲占全球供給35%

l   交通運輸影響,其中鋰於中國南海與東太平洋的運輸航線更是颱風與颶風的頻發之地

原料加工

l   濕度與氣溫變化,將影響原料加工之環境條件,提高製造成本

零件製造

l   中國常州常受洪災與風災影響,將可能影響產品製造時程與物流延遲

l   濕度與氣溫變化,將影響零組件製造之環境條件,提高製造成本

電池製造/

汽車製造與配銷

l   洪水、風災等極端天氣影響將可能影響個別產品生產延誤或業務中斷,但規模較大之製造商多設有停損機制

l   洪水、風災等極端天氣影響將可能影響上游零件運輸與下游產品輸出,但仍以個別地理區位為主

l   濕度與氣溫變化,將影響產品製造之環境條件,提高製造成本

 

-提升供應網絡調適能力之策略

綜合前述,鋰電池供應網絡之關鍵集中於少數鋰材料供應商,故WBCSD建議可由下述4大策略,提升供應網絡在面對氣候變遷風險時的調適能力。

1. 企業需結合氣候相關數據與自身產品供應鏈之地理位置,評估供應網絡各階段的風險與脆弱性

2. 企業需積極與供應商建立合作機制,透過上下游供應整合,降低製造風險

3. 由於鋰電池的生產鏈橫跨南北半球,較易受到外在環境干擾,故企業宜透過替代物流發展、維持庫存緩衝等方式,掌握整體供應關鍵

4. 企業需了解供應網絡的關鍵在於供應商數量與地理集中性,如PVDF生產多位於中國常州、鋰元素生產掌握於少數企業等,故須確保供應網絡具適度的靈活性

 

案例二:美國飲料產業之玉米供應鏈

 

 

玉米除應用於農業糧食與飼料外,亦為生質燃料之重要原料,如玉米果糖等玉米加工產品,因製造成本低,廣泛用於替代食品中的蔗糖,包含麵包、湯、飲料等多種用途,顯示其供應網絡涵蓋產業複雜。

-市場分析

美國為全球最大的玉米生產與出口國,占全球總產量36%,其次為中國(22%)與巴西(7%),其中玉米產量約有75%應用於飼料與生質燃料中。玉米市場與多數農產品相似,其價格、產量與盈餘多為週期性循環,受天氣、政策法規、投資等因素影響。如2007年墨西哥因害怕乾旱衝擊農產品價格,進而引發玉米餅暴動事件(tortilla riots)

-玉米供應鏈剖析

玉米供應鏈包含農耕、加工製造與終端使用等階段,屬性差異較大,其中種植供應為影響供應鏈之關鍵。根據目前玉米產業供應情況,可歸納為4大特性。

1.「供應商高度集中」:農業設備、種子、肥料與農場經營等供應由少數企業壟斷

2. 「地理區位集中」:美國為玉米生產大國,其種植區域集中於玉米帶(corn belt),此區域產量占美國總產量之65%

3. 「市場時效差異大」:玉米儲存受限於產品品質,不同濕度與溫度環境皆影響其儲存時限。此外,不同用途產品其時效可為幾周至幾年不等。

4. 「終端產品多」:玉米可應用於多產業產品,包含生質燃料、食品、塑料應用等,可能引發產業排擠效益。

 

 

-氣候變遷衝擊與供應鏈脆弱性分析

相較於加工製造,農產種植更易受氣候變遷影響,造成產品價格波動,其主要供應風險與脆弱性彙整如下:

 

供應鏈階段

潛在氣候事件衝擊

玉米種植

l   玉米種植容易受乾旱與熱浪災害影響,造成收成不佳,其中水資源灌溉,更是影響玉米生長要素

玉米採集

l   玉米多由公路與鐵路方式運輸,而美國基礎設施老化,其交通設施易受極端氣候事件影響

l   航運仰賴密西西比河,乾季時容易影響航班

加工製造

l   不論是玉米加工、HFCS或飲料等產品製造,皆須擁有足夠的乾淨水源與電力,乾旱事件將導致蓄水層含水量下降,將影響水資源供應與水質,影響水資源成本

產品運輸

l   天候影響交通基礎設施,造成運輸延遲,進而影響玉米倉儲時限

l   長時間乾旱易影響密西西比河水位,造成航運衝擊

 

-提升供應網絡調適能力之策略

綜合前述,玉米生產雖屬供應網絡上游,但其下游產業供應複雜,與能源、食品等資源息息相關,當暴露於極端氣候事件時如乾旱、大雨與洪水等,將可能直接影響水、糧食、能源等資源供應之平衡性,WBCSD建議之4點策略說明如下:

1. 針對生產者蒐集資源數據,如水質、水量、交通狀況等,透過數據資料分析,了解生產過程中不同氣候條件之生產風險

2. 企業需積極與供應商建立合作機制,如可口可樂公司正積極與主要玉米果糖供應商合作,建立永續農業,改善土地利用與能資源管理,並強化資訊揭露

3. 由於玉米生產區域集中,且易受氣候變化影響,故企業宜規劃合理的倉儲管理機制,減少物流遲滯與保存時效帶來之供應風險

4. 有別於單一供應來源,下游產業如飲料、生物聚合物等製造商相關替代產品多,企業可靈活替換或選擇替代產品,降低供應斷料風險

 

 

WBCSD結語

綜觀前述鋰電池與玉米供應鏈案例,面對氣候變遷的不確定性,企業應建立系統性的管理架構與風險評估,須先了解上下游供應網絡現況與其脆弱性,才能調整管理策略,降低風險。WBCSD認為透過繪製供應網絡地圖、鑑別供應鏈關鍵特性、確認氣候變遷影響風險、規劃與執行供應網絡調適策略、持續監測與回饋等5大步驟,可降低供應網絡之脆弱性,然除建立完整風險評估制度外,亦須蒐集氣候變遷議題如氣象、氣候等相關數據,以利建立整合性的風險管理框架,提升供應網絡面對氣候變遷威脅之調適能力。

 

CSRone小補充》

還想知道更多有關「世界企業永續發展委員會(WBCSD)分析報告」的資訊嗎?


歡迎點選圖片連結閱讀。

 

圖片來源WalmartAkuppa John WighamHans Põldojaimmortal_undeadJamesU.S. Department of AgricultureDon Graham

資料來源:產業永續發展整合資訊網WBCSD

GRI Software And Tools Partn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