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3-31 | 作者:聯合報/黃昭勇;聯合報/沈婉玉

台灣B型企業系列整理報導

《重點摘要》不到一年的時間,台灣已有7家企業獲得B型企業認證,是亞洲在最短時間內取得認證企業最多的區域。本篇整理包含:瑞德感知、綠藤生機、中華徵信所、光原社會企業、NPOchannel、嘉威聯合會計事務所、銘宇興業等企業的相關新聞報導。

 

瑞德感知

「B型企業認證提供一個發展框架,讓我們對企業與社會共好有更清晰的脈絡。」台灣第六家通過B型企業認證的瑞德感知總經理林筱玫說。

本身是九二一受災戶的林筱玫,災後在土地公廟旁的組合屋住了一個多月,受到各界的幫忙,她的學業沒有中斷,清大資訊工程碩士畢業的她,與先生共同創業,研發出可以根據偵測到的火場環境中一氧化碳濃度,連結到後台的雲端系統,動態指示最佳逃生路線的導引號誌,實現她們用科技解決社會難題的使命感。

2013年創辦瑞德感知時,林筱玫就堅信企業應該要「以善為本」,平衡所有利害關係人的權益,在不斷與國內社會創業家的聚會、交流後,決定要爭取成為B型企業,在今年的三月通過。

 

綠藤生機

成立六年的綠藤生機,去年通過B型企業的認證。共同創辦人暨執行長鄭涵睿說,新創公司要變大,但在變大的過程要不迷思,面對可能的企業併購要堅持企業價值,B型企業的認證是「一個可以鎖住價值的框架」。他說,在B型企業社群內,彼此在「競爭誰對世界比較好」。

「把與社會共好的價值寫到公司章程裡還不夠,透過第三方機構的認證,才能讓潛在的併購者在決定併購前,就必須保有原來的價值。」鄭涵睿說,若併購者只為了獲利而改變企業主張的價值,併購的潛在利益會因為不再是B型企業而消失。

 

中華徵信所

不僅新創公司,創辦接近一甲子的中華徵信所,去年五月成為台灣第二家通過認證的B型企業。總經理張大為指出,要成為B型企業的過程,讓中華徵信所的管理階層與員工,將原本就良善的組織文化書面化、制度化。他說,所有的文件都必須用英文填答,資訊都在認證機構B型企業實驗室(B-Lab)網站上,成為與國際接軌的捷徑。

 

光原社會企業

台灣第一家將「社會企業」鑲嵌到公司名字裡的光原社會企業,到今年剛滿十年,後起的社會企業多數是新創公司,現有企業要轉型為社會企業並不容易。但不論是新創公司或是老牌企業,都可以透過朝向B型企業發展,成為良善企業。

今年一月,張大為等更在台灣成立了亞太B型企業協會,希望讓更多台灣企業可以變成B型企業,善盡企業的社會責任。

 

NPOchannel

70歲之後,誰來幫你我推輪椅?」NPOchannel(社會網絡公司)執行長張幼霖說,這是個已經發生且愈來愈嚴重的問題,少子女化的趨勢不會改變,要靠我們的子女來養老太沈重,這也是政府無法完全解決的問題。他指出,社會上已經有不少公益組織在協助解決問題,但公益組織需要資金、資源,「我們就是要幫他解決募款、跟社會連結起來」。

張幼霖2005年進入喜憨兒基金會一路做到行銷總監,「企業為了獲利什麼都可以改變,但不管世界怎麼變,我們都不會停止照顧憨兒,」為了讓公益組織自立、茁壯,他創辦了公益交流平台,一個讓非營利組織可以發起公益募款專案、訴說夢想的平台。平台上線三年多來,每年的募款金額都在成長,去年已募集超過1,400萬元,沒有受到重大災難事件的排擠影響。

「過去的十年,我們在做的是重新找回社會的信任感,」除了走進憨兒的公益組織,張幼霖與團隊、好友,下班時間就研究如何透過網路將公益捐款者與公益夢想者聚集在一起,透過群聚,讓夢想可以快速交流,再透過技術整合與眾籌平台的概念,發展出公益交流平台。

 

嘉威聯合會計事務所

「照顧員工、讓客戶安心,這是嘉威一直以來的經營策略,」嘉威聯合會計事務所會計師張宏蔚說,去年9月他參加由中華徵信所等主辦的B型企業研討會,發現B型企業的標準與要求,就是嘉威一直在做的事,回到事務所與張威珍及其他合夥人討論後,就決定要申請成為B型企業。

所長張威珍說,嘉威強制所有員工最多只能加班到晚上9點,更鼓勵員工多回家與家人共處。為了讓員工不加班,嘉威定下了一個非常特別的策略:客戶一旦上市上櫃,就轉介給其他會計師事務所。張威珍解釋,企業上市櫃以後,為了在法定時間交出財報,配合的會計師往往必須加班查核報表,才能滿足法定公告時間,嘉威不做這看起來是很穩定營收的業務。

張威珍更發展出「先有人、才有事」的管理理論,每年的年中,先把明年可能需要增加的員工招聘進來,開始進行教育訓練,等到業務繁忙時才不會有員工超時工作的問題。張威珍說,在上位的人一忙,政策就容易出錯,嘉威30年來,除了成立的第一年,年年都賺錢,因為「想方法,比勤勞更有用」。

 

銘宇興業

為什麼經營企業除了想獲利還想要付出、做公益?銘宇興業董事長楊博宇反問,我們受人幫助、受社會幫助,不是本來就應該回饋社會嗎?

具建築專業的楊博宇,因緣際會投入餐飲業,目前旗下的「御之饌」連鎖拉麵店已遍布全台。楊博宇堅持每間餐廳都要使用無毒、健康但成本高的綠建材,並設計無障礙空間。在食材方面他也不馬虎,每樣材料來源都上網公布。在努力付出下,每間店幾乎三個月就回本,分店一家家開。

特別的是,銘宇的員工有七成都來自低收入、單親、隔代教養、受暴婦女等弱勢家庭或是更生人。楊博宇笑說「不是我去找的,都是他們找上我」,很多的社會偏見都是不正確的,也不該讓歧視的行為繼續下去,所以他願意給機會,讓所有人都有自立的機會。楊博宇為了讓這些員工可以順利工作,他建立中央廚房,並簡化拉麵湯頭的製程,將生產流程標準化,讓非餐飲專業的人也能快速上手。

楊博宇說,訓練員工獲得工作技能,讓他們生活改善後,就帶著員工一起作公益。一開始經營餐廳時,楊博宇就與家扶合作提供待用餐點,「別家餐廳母親節等重大節日都拚命做生意,我們卻帶著員工一起辦公益活動」。

 

CSRone小補充-相關新聞報導》

 

 

圖片來源:Chris

資料來源:聯合報系願景工程聯合財經網聯合財經網聯合報系願景工程

GRI Software And Tools Partn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