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5-08 | 作者:聯合國新聞

亞太經社會報告:縮小基礎設施差距,增強區域永續發展

《重點摘要》聯合國亞太經濟和社會委員會日前發佈一份報告指出,「基礎設施投資的不足」是阻礙亞太地區弱勢國家社會與環境永續發展的主要原因。因此,這些國家可透過縮小基礎設施的差距來提升國家收入、教育收益和人口的預期壽命。

 

聯合國亞太經濟和社會委員會58日發佈的一份報告指出,在亞太地區地理上處於劣勢的國家和最不發達國家可透過減少在基礎設施方面的差距而增強國家收入、教育收益和人口的預期壽命。

亞太地區41個國家中,有36個最不發達國家、內陸發展中國家、和小島嶼發展中國家,這三類國家統稱「有特殊需求的國家」。

根據亞太經社會發佈的《2017年亞太「有特殊需求國家」發展報告》,在城市人口不斷增多以及面對氣候變化的脆弱性增加的情況下,這些國家每年需要將其國內總收入的10.5%投資於與交通、能源、資訊和通訊技術、供水以及環境衛生相關的基礎設施。但目前這些國家的基礎設施融資與需求之間的差距相當於國內生產總值的3%4%

報告指出,在四個關鍵基礎設施領域的投資每增加1%,將會使這些國家的國內生產總值提升1.19%

亞太經社會指出,對「基礎設施投資的不足」是亞太地區有特殊需求國家永續發展的一個主要障礙,因為它限制了擴大生產力、加強各國之間連線性的機會;基礎設施不足還限制了社會發展,削弱了環境的永續性。

同時,亞太有特殊需求的國家之間的基礎設施發展並不平衡。在最薄弱的10個國家中,有7個是最不發達國家。最不發達國家在交通基礎設施方面的投資嚴重不足;小島嶼發展中國家則需要加強資訊通訊技術基礎設施,而內陸發展中國家應重視交通部門的基礎設施,以降低貿易成本。

報告指出,這些國家如果能夠將基礎設施提升到該區域其他發展中國家的水準,那麼到2030年,這些國家將能夠使國民收入提升6%,其中增益最多的將是孟加拉,該國每年將可以增加350億美元收入,哈薩克也能夠增加近270億美元。

亞太經社會指出,有特殊需求的國家本身難以籌集基礎設施投資所需的財政資源。報告就此提出了建議:「最不發達國家可以著眼于增強國內公共資源;同時,援助仍將是最不發達國家,特別是小島嶼發展中國家的一個重要融資來源;而資源豐富的內陸發展中國家可以繼續依靠出口收入。」

 

《延伸閱讀》

 

圖片來源:Studio Incendo

資料來源:聯合國

GRI Software And Tools Partn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