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9-08 | 作者:上下游記者/孔德廉

台灣人均用電全球第12高! 推能源轉型,環團組聯盟為各縣市政策打分數

針對能源轉型,政府宣示2025年要達到非核家園,目標是調高天然氣和再生能源的佔比,好將整體發電結構做大規模的板塊遷移。但在中央疾呼之下,地方政府如何配合,成為政策規劃重點;為此,全台十多個環團組成「能源轉型推動聯盟」,除了提出能源轉型上政府所面臨的七大困境外,也宣示即日起將針對各縣市的節能和綠能發展進行評比,督促地方投入實際行動。

能源轉型七大困境 法規不完善、人才教育不足、沒有專責機構都成阻力

對於政府在能源政策規劃上的困境,綠色公民行動聯盟研究員吳澄澄指出,其實都與「地方」脫不了關係。就參與經驗即可發現,中央和地方的法規制度並不完善、人才教育不足、未做完整的能源資料應用、地方沒有能源專責機構、綠能的民眾參與發電門檻高、節能的住商部門節能措施不足,工業能效待提升、發輸配售系統未分散風險等,都是亟需解決的課題。

2014年台灣人均用電全球排名第12,節電是必須

除上述課題之外,媽媽監督核電聯盟祕書長楊順美也表示,在整體轉型的規劃上,用電多的地方政府要負更多責任,且台灣人均用電在2014年全球排名第12名,因此中央跟地方政府都必須盤點現有的用電狀況,同時要求節電。

在地方成為推動主力下,地球公民基金會主任蔡卉荀則指出,現在問題在於地方政府在「節能」沒有著力太深,或根本不知道如何節能,這個政策的規劃不能只靠一個經發局或一個環保局來推動,而是應該跨局處一起思考做法。像花蓮市在住商部門部分、2014年的人均用電量是全台第五名,比高雄還要高,縣政府就應該思考如何將「節電」和「低碳政策」結合起來,找出解決方式。

能源政策評比 環團:不只考量發電量 重點是「整體治理能力」

至於節能、綠能評比該如何進行?綠色公民行動聯盟副秘書長洪申翰則解釋,近年中央都陸續將資源下放給地方執行節電和綠能的計畫,但地方政府是否有能力做好能源轉型的突破,需要被檢討,因此評比針對的,不僅是發電量的多寡,而是「整體治理能力」。

洪申翰也進一步解釋,能源的治理能力會分別從質化和量化兩方面去評估。質化就包含是否成立納入民間參與的平台、推動地方能源自治條例、捲動民間資源之政策機制設計、掌握地方能源使用狀況、行政資源的投入等。量化則包含各部門、個人用電成長率、綠能發電量成長率等。此外,也設置是否制定縣市能源發展目標願景、抑制用電尖峰措施、結合在地特性之能源政策、促進其他公益性等數項加分題。

各縣市納評估九月開跑 明年一月成績出爐

評比時程預估從今年九月開始陸續拜訪各縣市,介紹評比指標;九至十二月進行各縣市能源政策評比訪談,提出所需資料;明年一月就會公布評比結果。

環團:評比是要帶動各地方政府正向競爭 替能源轉型加把勁

對於該項評比,台灣再生能源推動聯盟秘書長黃政卿強調,地方政府扮演的是關鍵的角色,因此透過評比是想帶動各縣市政府的正向競爭,同時也要將「公民參與」納入,包含公民電廠的推動等,讓大眾也能享受到能源轉型所帶來的利益, 才能讓能源推動再加把勁。

《延伸閱讀》
非核潮流 台韓能源政策比一比

資訊來源:上下游
圖片來源:Gregor Fischer

GRI Software And Tools Partn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