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3-26 | 作者:聯合報/余采瀅

無回收機制 學者:光電板將成環境災難

綠能可能反成環境殺手!政府積極推動設置太陽光電,太陽能板安裝範圍越來越廣,但壽命約20至25年,且已有受颱風侵襲毀損前例,目前卻毫無回收再利用機制,產學界警告,再不趕快因應,將來會是環境災難。

環保署預估,13年後將出現3千公噸首波廢棄太陽能光電板,但到底誰是廢棄光電模組的主管機關,還不明確。

台灣自2000年推動太陽光電系統,2009年公告「再生能源發展條例」,太陽光電系統設置量大幅成長。總統蔡英文上任後更積極發展再生能源,目標在2025年完成20吉瓦(GW)裝置容量。

弘光科大環安系助理教授嚴坤龍表示,目前全台裝設的太陽能光電逾1.5吉瓦,但光電模組會在25年壽命內逐漸降低發電效率而需汰換,加上2年多前蘇迪勒颱風造成不少光電模組毀損,這些廢棄光電模組沒有明確的回收處理規範,也缺乏對環境危害等相關研究,「這是重要的議題,10年後再處理就太慢了!」

嚴坤龍說,太陽光電板的外框為鋁合金,鋁框拆下可回收利用;銅線與包覆線路的塑膠也可以粉碎回收,棘手的是發電的太陽能電池片,因為玻璃板與電池片膠合過於緊密,玻璃板無法拿下重複再使用,十分浪費,一起粉碎焚化或溶劑後,產生的廢渣含有矽、鋅、銀等貴重金屬,直接掩埋或丟棄,恐汙染土地或水源。

工研院博士馬先正指出,歐盟與美國依據不同法規,由環保機關負責推動模組回收政策,第三方機構擔任回收平台,按實際模組生產量,統一向製造商收取預繳費用,以便將來的終端處理。

在日本從事廢棄物回收的業者莊智強說,日本模組回收率很高,卻面臨高回收成本的問題,業者無法從中獲得利潤,使廠商投入意願低,須由製造商預繳經費補貼,建議國內趕緊制定回收機制,避免日後回收推行困難。

太陽能光電發電系統商業同業公會理事長郭軒甫表示,支持光電板模組回收計畫,但目前模組回收量少,廠商前期投入不敷成本,勢必會虧損,建議中央主責機關盡速制定回收機制,提前收取製造商的預繳經費,讓太陽光電投資設置者有所依循。

資料來源:聯合新聞網


圖片來源:Anastasia Zhenina

延伸閱讀:黃天牧:引台資入ESG 消化閒錢兼讓世界看見台灣

 

GRI Software And Tools Partn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