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4-18 | 作者:聯合報記者翁禎霞 大紀元記者李怡欣

廢棄樹枝變黃金 全台首創「生物炭發電系統」 加值農業含金量

全台一年約有500萬公噸的農業廢棄物,衍生的垃圾及露天燃燒問題已嚴重影響環境,高雄區農業改良場引進全國第一台生物炭發電系統,可以有效解決農業廢棄物,還可以發電,全過程滿足「農廢去化、綠電、再生料」,每階段都有「經濟價值」,充分實踐農業全循環。以每月操作20日為例,可年產綠電56萬元,農委會主委林聰賢今南下參觀,形容是循環經濟的最後一哩路。

循環農業是政府最要的農業政策之一,以往修剪下來的枝條及風災後的風倒木、漂流木等農業廢棄物去化及露天燃燒問題,常讓地方政府頭痛,其中「生物炭發電」技術為創新做法。

這台生物炭發電系統是在前農委會主委曹啟鴻任內力推引進,目前安裝在高雄區農業改良場,機器設備約500萬元,今天的示範觀摩會吸引不少綠能業者及農民前往參觀,未來效益值得觀察。

農委會主委林聰賢表示,循環農業是主要的農業政策之一,過去農業廢棄物已對環境、空氣汙染造成影響,未來如果能夠處理再利用、甚至再創綠電,正是循環經濟的模式,本次辦理之生物炭發電系統,可將木質材料農業廢棄物透過科技汽化裂解方法,不但解決環保問題,同時產生綠能及農業可利用之副產品,值得大力推動,更是推動循環農業之重要利器。

林聰賢進一步表示,台灣農業新南向,應用生物資材與農業研發能量,帶動包括肥料、農機與技術輸往東南亞,勢必讓台灣新南向政策農業含金量大增。若能將此設備推向電力尚未普及之新南向國家或地區,將有利於東南亞等國家發展及拓展業者商機。

農改場副研究員張耀聰表示,這套發電系統取自農業廢棄的木質材料,每小時消耗150公斤原料,可產生100KW電力,電量約可供應100戶家庭1小時用電,同時還可產生可再利用的生物炭15公斤、木醋液1.5公斤,粗估約3年可回本。其中生物炭還可用於改善土壤,效果相當不錯。

根據農委會統計,每年全台的農業廢棄物約500萬公噸,再利用率約70%,仍有近30%就地掩埋或燃燒,形成新的環保問題,相關單位一直在尋找更好的循環再利用。

以農改場為例,目前農改場一年的電費約700萬元,有了這台發電設備後,如果在滿載的情況下,一年約可節省至少3個月的電費,而且不必再雇車清走農業發棄物,同時省下不少開銷。

高雄場未來將與環保署、經濟部跨部會合作,上、中、下游整合,讓農廢從前端處理,到熱裂解汽化發電及生物炭等農業可利用資材產出,每個階段都有利益,以落實循環農業,達成最後一哩路。高雄場表示,希望藉由觀摩會拋磚引玉,喚起對農業廢棄物再利用之重要性,尤其在發展綠能方面,實為不可多得的絕佳利用方式,觀摩會吸引超過260位農業、環保與綠能業者前來了解並獲廣大迴響。◇


首座生物炭發電系統亮相,吸引綠能業者及農民參觀。記者翁禎霞/攝影

資料來源:大紀元  聯合新聞網


延伸閱讀:打造風力發電重鎮 中市府將辦風電產業國際高峰會

圖片來源: Łukasz Łada

GRI Software And Tools Partn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