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8-12 | 作者:上報/高詣軒

過度捕撈和氣候變遷改變魚類 「餐桌熱門海鮮」體內汞濃度大增

氣候變遷不只讓海平面上升,恐也會提高人類口中海鮮的汞濃度。美國《CBS新聞》報導,根據一項最新研究,雖然海洋內的汞自1990年代末期就在下滑,但也指出許多受歡迎的海產如鮪魚、鱈魚、劍旗魚等,體內的汞呈現上升,學者認為與氣候變遷和過度漁撈部份有關。

報導引述美國哈佛大學學者刊登於《自然》(Nature)期刊的研究顯示,部分魚類會為了適應人們過度捕撈鯡魚、沙丁魚等小魚後的生態,改變獵食習慣,轉而傾向捕食含汞量較高的魚種。

以大西洋鱈魚(Atlantic cod)為例,基於30年資料指出,該魚種的甲基汞(methylmercury,汞入海後形成的複合物)濃度在1970年到2000年代提高23%,學者將此與過度漁撈造成的掠食習慣變遷做連結。

當氣候變遷的惡果上餐桌

過度捕撈並非造成海產汞濃度提高的唯一因素。由於氣候變遷造成的海水溫度提升,許多魚類變得更為活躍,意為它們需要更多食物維持生存,而攝取更多獵物的結果,就等於攝入更多的汞。

研究估計自從1969年受到海水溫度上升的影響下,大西洋黑鮪(Atlantic bluefin tuna)的汞水準提高約56%。

《CBS新聞》引述領導研究的學者史塔托(Amina Schartup)表示,這樣的結果不只是與未來的氣候有關,而是會直接影響每個人餐桌上的食物。科學家過去指出,甲基汞對懷孕女性特別具風險,對腹中胎兒來說可能會有長期神經失常的風險,也是世界衛生組織(WHO)認為的主要公共健康關切點之一。

研究共同作者之一的桑德蘭(Elsie Sunderland)則向《路透》(Reuters)表示,研究的目的並非讓大眾嚇得不敢再吃健康又營養的海鮮,而是希望彰顯氣候變遷不只造成極端氣候、水災與海平面上升,更對於每個人的餐桌安全有直接影響。

《CBS新聞》指出,自1990年代末,由於管制加強與燃煤發電廠減少,汞濃度基本上呈下降趨勢。致力防止汞、汞化合物人為排放危害的國際《汞水俣公約》也在2017年生效。

然而海洋生物內的汞水準並未如期望般下降:該份條約並未阻止過度捕撈對海洋生態所造成的影響,或者氣候變遷對魚類攝食習慣的改變,這都被指造成現今許多海鮮的汞水準較以前反而提高。

燃煤發電是一大汞汙染源燃煤發電是一大汞汙染源

另外,《CBS新聞》引述澳洲氣候專家近期研究指出,若氣候變遷的速度保持不變,在21世紀結束之際,海洋當中6分之1的魚或其他海洋生物可能會消失。該研究顯示,要是溫室氣體排放維持現今速度,在2100年,所有海洋生物總和的生物質(biomass)將下滑約17%。不過要是世界可以減少碳排汙染,損失可以控制在約5%左右。

然而部分汙染大國卻有意在環保的路上走回頭路。退出巴黎氣候協定的美國總統川普(Donald Trump)當政之下,2018年12月美國環境保護局(EPA)提到,有意鬆綁前總統歐巴馬時代被歸功大量減少燃煤火力發電廠所造成之汞汙染的規範。

報導指出在美國,燃煤發電是最大的人為汞汙染源。當煤燃燒將汞釋放到大氣,海洋後會加以吸收並轉化為甲基汞。美國環境保護局的提案似乎辯稱,為企業省錢帶來的效益,比對環境或安全所增添的危害還大。

釋放到大氣中的碳量,恐影響著最後人類餐桌上食物內含的有害物質。隨著食物鏈向上,生物汞含量就會逐漸累積,因此當人類食用如鮪魚等海鮮,等於是將該魚體內累積的汞吃下肚。

根據研究,美國有約80%的甲基汞暴露來源是海鮮,其中鮪魚就占40%。科學家呼籲,需要更有力的規範以限制溫室氣體與汞排放,讓海洋生物保持健康與繁盛。

資料來源:上報
圖排來源:Oziel Gómez


延伸閱讀:
推動海洋永續 挪威主權基金加強投資企業規範
指標生物也會失靈 學者:氣候變遷讓海洋污染更難監測

GRI Software And Tools Partn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