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8-31 | 作者:CSRone/林美惠

借鏡丹麥德國北海道風力發電經驗 以民間力量創新社區再生


圖片來源: 德國綠色和平能源合作社

討論公共議題時,我們通常習慣採取由上而下、由政府至民間的方式,認為這樣規劃執行起來比較有效率。然而,隨著世界扁平化的來臨、資源多元整合、以及科學技術的進步,尤其是在建立永續議題的觀念與行動上,另類的一種方式由下至上、由民間至政府的公共政策方向,已然逐漸展現功效。丹麥、德國、北海道的民間風力發電能源合作社型態的永續經營經驗,即提供最佳例證。

台灣「第二期能源國家型科技計畫」2017年8月25日舉行的系列能源政策橋接與溝通論壇會議中,與會的台灣與日本學者專家即提供類似民間合作社的機制,引進風力發電乾淨能源的案例,說明民間力量創新社區重生的精采故事。

丹麥2020風力發電預計占比50%

丹麥是世界上風力發電廠最為普及的國家,早在1970年代丹麥就是已經是發展商業風力發電的先驅,現今仍有近50%的世界各地的風力渦輪機由丹麥製造。2012年丹麥政府通過一項計劃,希望2020年時丹麥的風力發電能量可以達到50%的比例。2017年2月丹麥所興建的一座風力發電機更令人驚艷,這座高度超過 720 呎的超大型風力發電機,可以在24小時內製造 216,000 kWh 電力,足夠提供一個普通家庭供電20年。

國立台灣大學陳東升教授指出,丹麥風力發電從2002年的15%增長至2013年的39%,成就令人印象深刻。丹麥風力發電社區合作經濟機制,是由丹麥的風力發電業者,結合當地居民與金融機構,組成經濟合作體。

丹麥成功案例背後有2項關鍵的原因。第一、丹麥居民自19世紀以來即運作良好的公民會堂場所,居民擁有非常好的公民社會與直接民主經驗,可以在會議中討論所有問題,並且獲得一致的執行步調。第二,政府部門的法規配合。政府透過法律規定,20%的所有權由當地居民擁有。完備的法規建置、執行的透明化,使得丹麥風力發電企業得以穩健發展。

2002年丹麥建立風場的當地居民,平均教育約是國高中程度,藉由合作社的發展教育力量,對居民展開無數的質與量的風力專業教育與學習課程。乃而當地居民普遍成為風力發電專家,無論對於風力發電的專業知識、最新科技進展、風力發電對環境影響、配電營運系統、公司治理等知識,皆與時俱進。這種由發展風力發電,帶動社區重生與進步的案例,令人鼓舞。

德國「綠色和平能源合作社」實現社群治理

至於德國方面,德國是在1990年代開始進入能源自由化的時代。當地環保團體「綠色和平」發起一項翻轉能源的運動,希望媒合綠能供應商與綠能需求者。結果公開招標中竟然沒有任何供應商符合條件,綠色和平索性就自己成立「綠色和平能源合作社」(Greenpeace Energy),提供乾淨能源。自1999年成立至今,全德擁有2.4萬名會員,目前已經成為德國最大的獨立的公民電力組織。

圖片來源: 德國綠色和平能源合作社

「綠色和平能源合作社」自2001 年開始提供乾淨的電力給消費者,至今有13萬戶家庭用戶,每年靠著13座風場、4座太陽能電廠及水力電廠,供應3.7億度的再生能源電力,在德國是中等規模的電力業者。

「綠色和平能源合作社」主張民主,不以利益為唯一解答,決策過程或快或慢,有時甚至顯得沒有效率。例如,「綠色能源合作社」就曾經花費13年討論如何使用所有因再生能源而產生的利潤。最後眾人結論,是把利潤的2%拿來分配給當初入股的社員,其餘則全拿來進一步投資再生能源。

當德國民眾加入「綠色和平能源合作社」,就跨越了純粹消費者的身分,獲得更直接地參與德國的能源轉型工程的管道。合作社將能源轉型進程的決定權,交還至每一個人手中(社群治理),透過公眾討論與實踐來進行的理念傳遞和價值建立,這是最好的公民教育範例。

在福島核災後,德國政府決定逐步淘汰核電廠,並預計在2022年關閉所有核電廠。德國各邦近2、3年開始推動風力發電,措施開始有初步成果。全德國目前共建置1,700座風力發電機,全年能發出等同2座核電廠的電力。2015年風力發電機所產生的電力達38億瓦特,占比全德10%的用電需求,加上陸地風力與海上風力之發電,未來將可望占比全德50%的用電需求。

陳東升教授分析,地方政府與能源公司的積極態度與作為,是德國風力發電成功的關鍵原因。全德850個能源公司甚至組織成為更大的團體「德國能源合作經濟組織」,整合彼此資源,發揮更多力量,目前有15萬名會員。

日本綠色基金風力發電培育社群專業

「北海道生活俱樂部」(主婦聯盟)透過「北海道綠色基金」所推動的「市民風車」與共同發電,更是彰顯能源民主的成功案例。以共同購買運動起家的「生活俱樂部」(主婦聯盟)首先於1965 年在東京成立, 1982 年成立北海道分會,2010 年時已擁有1.3萬 個會員。

圖片來源: 日本北海道綠色基金

日本北海道「綠色基金」(Green Fund )西村優美女士表示,她們原本也只是單純地生產與銷售有機茶葉,沒想到1986年車諾堡事件後,遠在8千公里之外的北海道也被輻射汙染,只能全數銷毀茶葉。此時,她們才深刻體會到全球共命的議題與意義,開始倡議廢核,然後走向風力綠色能源之途。

「北海道綠色基金」自1999年起至2016年,共募得基金總額9560萬日圓,透過各方政府、科技、法律、稅務等居民志工與專業人士的協助,他們共建立21架風車。平均每座風車大約日幣2億日圓,其中14架風車 (裝置容量21770 Kw) 目前仍持續運作當中。

「北海道綠色基金」原本只是說服當地居民願意用更高價格購買風力發電,沒有預期有些地區例如福岡三山市的風力資源充足,電費價格居然比九州還要低廉,多餘電力甚至可以傳輸給其他人使用。成為2016年4月日本電力零售市場自由化後的自給自足地區發電成功的最佳範例。

而由於風車經營牽涉風車運轉技術、設備維修、電力運送、管理系統、賣電制度、法規等等項目,每座風車運轉之後,其實都為當地社區帶來甚大的創新與改變。

電力買賣所得,讓綠色基金可以支持當地長照事業、培育風力發電技術專才,或者是扶持年輕人回鄉務農等等。而每座風車都由國小學生命名,參加募資者也名列風車底座,也讓北海道綠色基金的風車成為觀光旅遊勝地。部分沒落城鎮希望可以爭取設置風車。

學者們結論指出,全球各地民眾大都願意採用綠色能源,然而,對於願意自家附近蓋電廠發電則都保留。因為噪音、鳥襲、汙染等都是可以預見的困難,民眾的態度都可以理解。然而,若人類想要徹底採用乾淨能源,達成地球永續,則從丹麥、德國、北海道這些辛苦卻卓然有成的精采故事來看,合作社是相當好的起點,而其中最大的關鍵就是「參與」和「溝通」。合作社的型態,可以提供參與的民眾一個公開、透明、徹底溝通、理性的討論的空間,再付諸集體的行動後,民眾仍能擁有合作社的永續經營權,為下一代著想,或許這才是人類最佳的群體治理生活型態。

GRI Software And Tools Partn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