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10-03 | 作者:CSRone 顧問師 /陳厚儒 Tino Chen

台灣企業永續發展從哪裡來?又從哪裡去?(系列二之一)

「企業社會責任(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CSR)」與「永續發展(Sustainability)」兩詞是近年來在全球政府組織與非政府組織-尤其在企業界無疑是最夯的議題。這篇文章的目的在於希望讀者能從淺顯易懂的文字中一覽「企業社會責任」或「永續發展」的全貌,並了解台灣目前的永續發展現況,進而探討台灣在永續發展上的問題及其解決方式。

大部分台灣人對社會責任的概念,相信皆停留在企業做公益、捐款或造橋鋪路等社會公益的印象。因此只要一談到企業社會責任,很多人心裡已下定論就是「捐錢做公益、搞企業形象」。再以這樣的定論與他人談論社會責任時,往往失之毫釐,差之千里,再談論下去只是話不投機半句多。相信在永續界耕耘許久的前輩們,以及正在努力(嘗試用小小一己之力)改變高層或平行部門想法的CSR工作者們,最常遇到的窘境,就是企業高層說:「我們公司已經有慈善捐款已經做到CSR了。」因此,企業界執行CSR專案的人員相遇時,彼此的問候語就是:「您辛苦了」。

簡單來說,企業從事社會公益活動當然「是CSR」,但不是「就是CSR」,因為此中的差異在於CSR包含了社會公益,但同時也包含企業營運上的環境管理、員工照顧、產品責任、經濟與在地發展、公司治理、供應商管理、風險管理等非財務的管理要素。社會公益僅是企業CSR其中一部分的作為而已,不是全部的社會責任。「企業有做公益」就是「盡到企業社會責任」,這是完全錯誤的觀念。

而為什麼許多人說「企業社會責任」,也有人說「永續發展」呢?其實殊途同歸。但個人最喜歡的解釋是:「企業社會責任是在資本主義下,為追求商業極大利益而忽略環境資本與社會資本的補償。而永續發展是具有長期利益導向的商業營運策略,此長期利益包含社會利益、環境利益與經濟利益」。在這個定義下,企業社會責任成為「被動」的「補償」行為。當然,當人們講到「責任」時,通常會感到「肩很重」而不願意談及,或者是認為大企業有豐厚資源才能做的事。目前「永續發展」為國際上較常用的語言,「永續發展」強調的是更積極的商業策略行為。

至於為何我們台灣企業大多都是出版企業社會責任報告書呢?這是因為政府在「上市公司編製與申報企業社會責任報告書作業辦法」中明訂企業需出版「企業社會責任報告書」(CSR Report)等統一字樣,所以台灣企業出版的不是「永續報告」(Sustainability Reporting)。而國際GRI收錄的報告,多數命名為Sustainability Report,或以企業重視的永續主軸命名,例如馬莎百貨的PLAN A)

以往企業成立基金會最為人議論的就是認為,企業只是為了節稅而成立基金會,但在做公益的過程中其實也能達到企業公益行銷(又稱「善因行銷」)的效果,企業與非營利組織在互利的前提下,非營利組織獲得了捐贈、公益活動得以推動;企業不僅增加了銷售量,也因善盡社會責任而提升了形象;而相信這種做公益必能得善果的消費者,則在消費過程中額外滿足了助人一臂之力的成就感。因此早期社會公益就成了社會責任的代名詞。


 

慈善公益或環境保護等同於企業社會責任的概念持續了一段時間,因2001年世界最大的電力公司的財務醜聞安隆案以及2003年的世界通訊案震驚全球,證明了兩件事,一是沒有大到不會倒的企業,二是財務資訊已不足以展現企業的真實價值,而2010年英國石油BP在墨西哥灣的深海鑽油平臺發生井噴爆炸,導致漏油事故,意外導致了11名工作人員死亡及17人受傷,對附近海洋環境造成生態浩劫,主因為該企業遵循「cost down」的政策,諷刺的是cost down確實能在短期財報中展現不錯的利潤,但BP卻因而賠上了企業聲譽以及200多億美金的天價賠償,對環境影響更是無法計算。英國石油在事件發生後亦負起責任,每年都會揭露墨西哥灣事件後的處理現況於永續報告中,可參考2最新BP永續報告P45。


<安隆風暴:https://www.youtube.com/watch?time_continue=3&v=iKG95y-lmcU>

<怒火地平線:https://www.youtube.com/watch?time_continue=60&v=06B7b17nJD4>

台灣呢?從2006年的力霸掏空案、不間斷的食品安全事件、胖達人事件、高雄化學氣爆事件,以及近年來的金融弊案,我們一樣遭遇與國際間同樣的問題,就是企業怎麼了?

與國際相同,在發生負面事件後,金管會規定食品、金融、化工產業以及實收資本額新台幣50億元以上的上市櫃企業必須每年出版企業社會責任報告,揭露企業非財務的管理方針與績效,與企業的利害關係人溝通,但有出版企業社會責任報告等同於有企業社會責任嗎?

答案是否定的!報告的目的在於揭露,而績效成果必須觀察這間企業是否有相關的管理辦法、目標承諾以及評估績效的機制,因此有出版企業社會責任報告不等於就是一家永續的企業,是否永續需要時間來證明,例如雀巢Nestle今年已邁入第151年,期間也發生許多危機或是負面事件,但依然能以謹慎及永續的態度管理與溝通,成就151年的企業永續歷史。

在台灣最早出版企業社會責任報告或永續報告的企業幾乎以電子業為主,依據CSRone的觀察,多數企業受到國際品牌大廠的要求,要求供應鏈必須揭露永續相關議題的管理方式,以降低供應鏈端的營運風險(例如:NIKE血汗工廠事件),而台灣位於全球電子業供應鏈最重要的一環,電子產業首當其衝,但也因較早接觸,電子業在台灣永續發展現況比其他產業迅速與紮實,道瓊永續指數今年台灣入選的18家企業中,有將近4成為電子業共7家企業入選。

在當今資訊網路發達的時代,資訊越來越透明,人人都可以成為監督的角色,企業已不再像以往有許多不為人知的管理方式,與其被人爆料,不如自行揭露,要有正面的內容揭露,就必須要積極的作為,因此我們可以說以資訊透明為導向驅動企業落實永續發展是目前台灣推動企業永續的重要方式之一。

<相關連結>
台灣企業永續發展從哪裡來?又從哪裡去?(系列二之二)

圖片來源:PRONick Page

GRI Software And Tools Partn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