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11-08 | 作者:作者/ 哈佛商業評論(Harvard Business Review)/約翰.埃爾金頓John Elkington;摘譯/CSR

6個最佳永續思考架構 降低潛在的營運風險

不僅資本家專注於資本投資的財務報酬,絕大多數的企業領導人在面對非財務與財務的投資案上,也會優先考慮與財務重大攸關的投資。企業重視財報與市場表現,對於養老金與市場績效相連結的投資人來說未嘗不是一件好事。不過,這種財務單一面向考量企業發展的作法,不免狹隘。同時對於現今區域廣泛、結構性、緩慢惡化的風險(例如全球暖化),企業將面臨溫水煮青蛙般的考驗,短期內無法感受到變化,長期來說卻衝擊極大甚至會被摧毀殆盡。因此,企業應該如何面對這種風險?

於此同時,這一兩年來「思考架構」(framing)這個名詞,逐漸受到企業董事會和高層決策的重視。政治學家喬治・拉科夫(George Lakoff)的著作《Don’t Think of an Elephant!》書中指出,「思考架構」在無形中形塑了我們邏輯演繹的能力,為我們架設出立體思考的方向與主軸,並且彼此交互影響,影響人類日常推理和優先次序之選擇。這種無意識的心理框架「塑造了我們尋求的目標,我們制定的計劃,我們的行為方式,以及我們行為造成的好或壞的結果。」

面對全球暖化這種長期、潛性的環境的衝擊,企業領導人或許可以參考下列六個主軸的「思考架構」,與企業內外各方利害關係人互動,以建構完整的企業永續風險的因應藍圖。

  1. 以資源為主軸的思考架構:以資源框架的概念理解永續性的常見方式為,減少資源的浪費與應用技術的突破。但是不論科技再怎麼追趕,仍有許多關鍵性的問題超出現有技術的控制範圍。
  2. 以時間為主軸的思考架構:面對氣候變遷對地球帶來的全面性影響,企業的永續發展需要以長遠的角度進行評估。要能成為成功的企業領導者,可以聯合國的永續發展目標(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SDGs)設定的2030年為標準,克服資本主義短視近利的積習。
  3. 以價值為主軸的思考架構:自1994年三重基線的概念被廣泛提倡以來,企業開始重視環境損益(Environmental Profit & Loss, EP&L)及社會投資報酬率(SROI)。因此預計到了2030年時,每年將有12兆的永續商機。也因此,審慎考量對環境造成的外部成本是一大挑戰。
  4. 以產品設計為主軸的思考架構:基於每項產品所消耗的碳預算是有限的,在產品生命週期的設計階段尋求最有效率的投資,突破線性經濟的消費模式,是近來的思考與設計趨勢。惟市場的接受度及政經局勢會是最大的挑戰。
  5. 以富足多元為主軸的思考架構:新興科技的崛起,如機器學習及人工智能等,使得我們有以指數型成長的解決方案,面對層出不窮的問題。只是科技突破衍生出的科技倫理議題,會是此類框架後續面臨的挑戰。
  6. 以道德為主軸的思考架構:綜觀以上五大框架後,道德框架其實可以涵蓋到所有框架會牽涉的議題,畢竟要跳脫以趨利為導向的資本主義,資本家的道德意識是不可或缺的。因此必須時常考量決策結果對利害關係人的通盤影響。 

名詞參照:

三重基線(Triple Bottom Line, TBL):是由英國永續權威學者約翰.埃爾金頓率先提出,包含財務基線(finance bottom line )、社會基線(social bottom line)、與環境基線(environment bottom line)。約翰.埃爾金頓認為企業的經營目標若僅設定在實現財務盈餘最大化是不夠的,尚需將其對社會及環境的影響考量在內,方能永續經營。三重基線分項說明如下:

財務基線-指企業的經濟效益,相關指標即企業財務報表上的淨利或淨損。

社會基線-指企業對社會與人文資本的影響。社會資本是企業與社會大眾建立互惠合作關係的能力,人文資本則是企業對教育、醫療衛生及營養方面的投資。相關指標包含企業在社區發展及保障人權等方面的表現。

環境基線-指企業對環境的關注,以及其經營是否有遵守環境原則。企業對環境永續經營的相關指標包含是否遵循法規要求、如何使用能源及處理廢棄物等。

參考資料


文章來源:The 6 Ways Business Leaders Talk About Sustainability

延伸閱讀:

 

GRI Software And Tools Partn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