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11-01 | 作者:Asha Curran/編譯:CSRone 倪上筑

社會運動新思維!從學習#GivingTuesday關鍵7秘訣出發

本文作者Asha Curran為紐約市主要文化機構之一的「92街Y」創新長,她也是Belfer Center for Innovation & Social Impact的主管人員。


長久以來,儘管社會部門(social sector)1擁有立意良善的目標與期望,但皆面臨著「維持基本營運」、「吸引人才」、「無止盡尋找資金」以及「難以在公共領域闡述需求」等困境,而其領域的領導者更是等待著解決上述問題的創新合作模式。

全球性非營利組織The Bridgespan Group以及在美國極具歷史意義的洛克菲勒基金會(Rockefeller Foundation)於2017年的一項合作調查研究發現,雖然有80%的非營利組織領導者皆認為,目前迫切需要「創新的模式與方法」解決棘手的社會問題,但卻只有40%的人認為自己的組織正在如此做。

在過去七年,我一直擔任#GivingTuesday(#GT)的領導者之一。在感恩節、黑色星期五(Black Friday)以及網路星期一(Cyber Monday)等一連串鼓勵瘋狂消費的節日中,#GT創造了一個頗受歡迎的全球性捐贈活動,每年都在美國締造數億美元的佳績,並將此理念持續推廣到世界各國。透過這份工作,我看到全球性社會部門的領導人如何應對我們需共同面臨的挑戰,而他們所提供的案例也能幫助我們了解未來所需做出的改變。

#GT擁有一種「學習實驗」(learning experiment)的潛力,因為它是一個「適應性」非常強的理念,可以在不同地區、時間滿足各異的需求。儘管這個活動為非營利組織籌募大量的資金,但它所代表的意義並非僅是提供民眾捐贈、為組織募款的一天,而是在這個同時擁有線上與線下的運動中,建構和分享各自的想法與資源,養成一個「慷慨的文化」,並讓它成為一個正在蓬勃發展,且健康公民社會的基石。

網路的力量

六年前,在尚未出現透過社群媒體成功發起社會運動的時空背景下,以紐約文化機構為基地的Belfer Center for Innovation & Social Impact組織便發起了「樂捐星期二(#Giving Tuesday)」的活動。

這項活動是一個試圖回答諸多種開放性問題的實驗,舉例而言:
社交媒體是否可以用來傳播捐贈和給予(giving)的概念,並讓它成為像是一種「病毒」般地持續擴散?
它可以改變文化規範或人類行為嗎? 
在#GT的實行後,我對上述問題的答案當然是肯定的。

#GT不僅在首年便獲得來自全球各地的無盡熱情,並在後續的幾年中,也感受到世界的積極捐贈:首年線上捐贈即高達1,000萬美元(約新台幣3億元),其中更有2,500家非營利組織簽署、加入此項計畫,直至2017年,24小時內在線捐贈資金更直接創下超過3億美元(約新台幣92億元)的紀錄。

更重要的是,線上捐贈僅占所有捐款方式的10%,而依美元為捐款計算單位的機構僅是150個捐贈平台的一部份。#GT與其他救災捐款方式並不相同,其選擇在每年創造一個捐款高峰日。在參與#GT的活動中,大約有75%為現有捐贈者,另外25%則是新的捐贈者,這個現象更是直接表明#GT的魅力足以讓現有捐贈者持續參與活動,且吸引其他新的捐贈者加入。

#GT已無所不在。這項運動已在美國各州擁有超過100多個在地的社區活動,更已成為全球46個國家的官方運動,以及數十個國家的非官方活動。在各國提倡這項運動的領導者們,更是來自非營利組織聯盟、社區基金會等不同平台,並在多元文化、慈善事業和歷史景觀中協同合作、共善。

儘管各國領導者存在語言、文化等多樣性差異,但這些領導者早已形成一個高度互動的網絡來解決一些共同問題:他們透過WhatsApp、電子郵件和面對面的會議,來針對當地#GT的運動進展、錯誤調整,以及最佳行動方式進行經驗溝通與分享。這個「領導者網絡」以慷慨、透明、幽默、相互勉勵為原則,並對過去非營利組織的停滯不前感到沮喪,其中,「捐贈」便是這個群體關心的主題,但他們同樣也對社會正義與民主價值觀有著更廣泛地承諾。

到目前為止,我們可以從#GT的「領導者網絡模式」和他們目前正創建的全球創新實驗室中學到什麼?我想強調下列七點:

一、將社會部門視為全球解決方案(global solutions)的網絡

在數位發展快速的時代,一個創新的想法能夠在短時間內跨越國界進行傳播。鑑於未來所共同面臨的挑戰,即便我們在跨區域的環境中工作,我們也應該思考有哪些助益於他人的想法,並透過學習、模仿#GT全球領導者的運作方式進行分享,那麼我們將能看見並學習大量在各個領域相互穿梭的創新想法與實驗。

二、熟練地掌握數據

由#GT領導團隊於2005年創立的#GivingTuesday Data Collaborative(全球數據實驗室)不僅致力於推廣此項運動,更透過研究當日捐贈人行為、捐款數目等數據,盡可能廣泛地深入了解捐贈行為背後的驅動因素。我們不必成為資料科學家,但我們確實需要了解如何有效、安全且負責任地使用數據,並學習何時將其運用、分析。

三、重新思考「品牌化」

#GT是一個故意「無品牌」的運動。它可以由不同社區、組織或個人進行調整和「共同擁有」,並透過調整以反映各異的族群和身分特色。其中,「共同所有權(co-ownership)」的理念就是這項運動發展的關鍵:它由許多人創造、管理、擁有、改變。

在數位新時代中,大眾與捐款活動間的關係與過去截然不同,我們並不能指望捐贈者對於捐款活動與其標誌擁有毫無疑問的忠誠度,#GT之所以引起共鳴,是因為「捐贈」是一個集體的、值得慶賀的,以及變革性的活動,而非單純僅是交易。

四、擁有能夠快速適應急遽環境變化的技術

Facebook在2017年#GT活動當日處理了超過4,500萬美元的捐贈,並宣布取消其在網站上進行慈善捐款的5%交易費,並將更多資金投入非營利組織中。此外,更有其他技術平台已經準備好加入捐贈活動。這種人與人之間的直接捐贈、工作場所捐贈、經常性的每月捐贈,以及在線的移動捐贈趨勢都在急劇飆升,更不用說社群媒體本身所帶來的整體影響力。雖然我們可能會分析捐贈的各種消極與積極因素,但我們本身必須足夠「靈活」,以便透過更多可用的工具來造福我們。

五、從「競爭資源」轉變為「共同協作」的思維模式

在2017年#GT到來之前,我們剛結束針對颶風哈維及瑪麗亞的災後捐款,以及由政治與行動主義發起並鼓勵的大量捐贈,因此我們預測許多捐贈者可能因「捐款疲勞(donor fatigue)」,而在當年度的#GT給予較低的捐贈額度,不過,令人感到驚喜的是,2017年的#GT活動卻較前年增長了近80%。

長久以來,非營利組織已將彼此視為有限捐贈資源的競爭對手,但如果這個「有限資源」比我們預想的要多呢?捐贈者已準備好並樂意給予,且更多的nongivers(尚未捐贈者)也正等待被邀請加入,特別是千禧世代和Z世代更將成為未來的供給者。當我們協同合作、討論各自正在努力實現且富有意義的目標與故事時,將能更有效地透過捐贈資源進行更好地行動,而這些資源也將比我們所想像的多更多。

六、重新構思21世紀的非營利組織領導者特質

#GT的成功讓我們重新思考非營利組織的領導者該擁有什麼樣的特質。#GT的發起者之一Henry Timms也是2018年暢銷書《嶄新力量》”New Power”的合著者,他在書中寫道,這些領導者能透過在地社區的積極、熱情和「參與的結構」,創造由多人塑造而成的組織、社會運動和倡議行動。

上述意味著一位領導者不僅需要栽培出更多其他領導者,還要孕育並支持具有包容性與價值創造力的網絡。非營利組織中,最具潛力的領導者能夠善解人意,擁有企業家精神、良好的共同協作能力、擅用數據、渴望創新等多項特質,且可以複製過去已經做得很好的事情。即便他們是非常有遠見、具有超凡魅力的人,但他們仍非常重視由同儕夥伴推動的事物,且從不以自我為中心。

七、了解社會運動的重要性

#BlackLivesMatter2、#NeverAgain和#MeToo已是社群媒體推動社會運動的最佳案例,其中,#GT已經創造數億美元的捐款並與全球慈善機構合作。我認為,現在是時候停止爭論社群媒體所造成的負面影響,而藉由社群媒體的影響力,引導其進行正向的溝通。

我們必須意識到上述社會運動及其領導人與往日截然不同,但他們所擁有並發出的觀點與技能比以往任何時候都重要,而我們越是傾聽、了解他們,那我們將會變得更好。


【CSRone大補帖】

1. Social Sectors社會部門
主要提供社會產品兼具公共性且為公共服務的部門。社會部門旨在顯現民間社會力量的蓬勃發展,並且透過民間自主團體的熱心參與,以凝聚市民社會的自覺意識,換言之,社會部門在於凸顯出有別於政府與企業此兩大部門。(陳月娥,《104年社會福利服務》

2. #BlackLivesMatter (BLM)
意即「黑人的命也是命」。此為一場國際維權的社會運動,起源於2013年社群媒體,主要針對黑人的暴力和系統性歧視進行抗議。



資料來源:The #GivingTuesday Model
圖片來源:Anna Kolosyuk


延伸閱讀:
想解決衣物碳足跡?消費意識最是關鍵!
支持全球永續:別成為「衝動購物」汙染推手!

GRI Software And Tools Partn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