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6-18 | 作者:Joe Snider/編譯:CSRone蔡容慈

跨域跨界又跨部門!永續從業人員需要的5大溝通秘訣

本文作者是美國永續企業解決方案公司(Integrative Sustainability Solutions) 創辦人Joe Snider從職場經驗出發點,探討永續領域專業人員該如何在受到歧視、令人格外矚目的職場環境中,轉換心態並積極找尋解決方式。

身為永續或環境從業人員,在需要跨領域合作與知識整合的前提下,相較於其他同事需要更多專業技能的培養。然而在我多年來的工作環境中,一再發現自己成為同仁間可笑的對象,而長期的刻板印象與認知偏誤,更是一再增加永續從業人員的溝通成本。

長期的刻板印象

被人們稱為「環保運動之母」的Rachel Carson,曾於1962年出版《寂靜的春天》一書而引起人們對環境的重視。該書出版不久後,追求和平、愛、環境保護之運動,迅速成為嬉皮文化的典型代表。然而,「骯髒、有異味、染髮的青少年」是當時嬉皮文化在多數美國人眼中的負面印象。如同作家Lee Jussim所論述的現象相同,這些具備顯著特徵的特定族群,成為了當代環保主義核心價值的一部分,卻也因如此,部分民眾在接觸環境保護之宣導前,便早已自刻板印象而對其議題失去信任感。

在長達20年擔任環境領域專業者的身分,並促進團體合作的職涯生活中,我發現至今仍有大部分民眾保有上述觀念。因此,身為一位永續從業人員,「消除偏見」也是溝通所需重視的一環。

認知偏誤:資訊產生分歧

生物倫理學家George Dvorsky指出,「認知偏誤」是我們思維的缺陷與限制,意旨人們偏好聽到自身相信、期望的訊息,但同時也創造了負回饋循環。其肇因包括記憶錯誤、社會歸因和錯誤估算(例如統計錯誤或機率錯誤)而產生的判斷缺陷。

「我們傾向於拒絕個人、團體和新聞媒體所帶來不愉快、不安的觀點。」Dvorsky說明,目前環境議題支持者的聲浪持續向兩極分化,也出現將議題包裝在言論和競選活動中,將其成為政治操作的一部分。

如今個人難以強調對某種議題秉持中立態度,因為絕大多數人皆有自己的立場。因此,態度較為保守的族群,可能長期被告知環境政策將會剝奪利潤和成本,而一旦接觸到支持這項說明的相關資訊,這些族群會更加相信環境政策可能帶來較多的負面影響。回歸檢視組織運作本身,除非其於最終使命、創建目標時便已設定為「環保」,否則永續從業人員在工作中將至少遇到一位具有「確認偏見」、認為環境政策不利於組織的同仁。

綜合上述,當出現一位「刻板印象結合認知偏誤」的人,你就得意識到他可能會拒絕聆聽意見,並產生更多溝通成本。這時,你需要「找到支持你的夥伴」,並藉由他們所提供的資料與數據,準備一套「更有效的溝通戰略」。

成為優秀溝通者的五項祕訣

為了成為永續領域的專業人士,並傳遞完整且完善的永續專業與價值、達到更好的工作成效,或許參考下列五項建議:

祕訣一:展現更為專業的一面

可能有些人會以既有的刻板印象期待永續從業人員的工作表現,因此需要克服一系列的結構性障礙以顛覆那些先入為主的看法。你可以先透過調整穿著禮儀、外表舉止、溝通風格、說話發音等方式,吸引他人關注、展現專業外貌。

祕訣二:降低錯誤

為了解決長期刻板印象的問題,永續從業人員必須做好充分準備。「認知偏誤」已造成嚴重的資訊接收偏差,因此,任何錯誤資訊的使用,只會降低溝通目標對於資訊的信任度。另一方面,永續從業人員也要審慎使用資料,盡力降低任何發生錯誤的機會。

祕訣三:列舉案例強化立場

在環境領域的工作者都明白,透過綠色建築或企業盈利的研究統計皆指出,永續從業人員可為組織帶來豐富價值。環境與組織永續發展密切相關,其節省能資源支出、降低營運風險。但為了說服仍處於質疑的人員,我們需要更多的證據佐證。

除了自己提出的論證之外,同時也需要尋找反方論述作為論點,透過公開討論的方式,提供獨立思考者可信度高且品質佳的資訊。大量資訊和證據能夠創造壓倒性的論證,因此除了找尋大量的實例,也需透過讀者的省思和回饋,發展更全面的論證邏輯。

祕訣四:嚴選資料來源

閱讀全文,歡迎加入會員

付費暢讀完整內容
GRI Software And Tools Partn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