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9-04 | 作者:Borge Brende/編譯:CSRone 陳世禎

WEF主席: 多邊合作是企業因應風險的關鍵

工業4.0為現今社會釋放出許多前所未有的新機會,但同時也對產業帶來難以想像的衝擊。根據麥肯錫於2017年12月提出的報告中指出,會有14%的工作職務會被自動化所取代。同時,許多人也因為看不到自身在時代中的願景,對全球化感到悲觀與不滿。根據愛德曼公司2019年的全球信任度調查報告,5個人中只有1個人認為自己能適應全球化的浪潮。

在先進科技引動如此高度不安和疑慮的狀態下,對全球體系所形成的風險主要包括三個層面: 短期風險、長期風險以及科技思維盲點的風險。這些風險的構成,源自於不瞭解科技與自身的偏見,以致於對產業造成許多錯誤認知。

一、短期風險: 大國的經濟對峙

以短期風險來說,地緣經濟層面上的全球緊張情勢正在快速增長。許多龐大的市場正在萎縮,區域之間的貿易不僅不如以往頻繁,甚至被當做經濟武器互相對峙,而非創造共同繁榮的工具。根據世界經濟論壇 (WEF) 於2019年1月所發布的《全球風險認知報告》,受訪的916位專家學者、決策者以及非營利組織人員,高達91%的人認為,未來大國之間的經濟對抗和摩擦,會甚於以往。

(受訪者風險認知項目一覽表/圖片來源: WEF Global Risks Report 2019)

地緣經濟關係的對峙與分裂,其影響正在漸漸發酵。預計美國與中國的貿易緊張關係,將會使全球經濟損失4300億美元的總產值。2019年1月國際貨幣基金組織 (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 IMF) 也下調其對經濟成長的預測,其中有部分的原因也是因為貿易爭端的日益加劇。3個月之後,IMF甚至做出了第二次下調,該組織表示:「貿易的緊張局勢升級,已經超出原先的預測範圍。換言之,國際局勢的緊張,已經成為未來風險的主要來源。」

二、長期風險: 急遽的氣候變遷

除了國際局勢緊張這項短期的風險之外。另一項長期風險因素---自然環境的惡化,對於企業和社會的所有利害關係人來說,這也是一項艱鉅的挑戰。根據《全球風險認知調查》(Global Risks Perception Survey)研究報告,未來十年內全球所面臨的到的三大風險分別是: 極端氣候、無法減緩氣候變遷變化、以及無法調適自然災害。世界經濟論壇也連續三年將「極端氣候事件」列為未來十年最可能的風險。

氣候變遷相關議題,長期名列世界經濟論壇風險排名之榜,不足為奇,畢竟我們已經明顯地感受到劇烈氣候變遷變化的影響。未來極端氣候事件很可能會變得愈來愈常出現,以往偶發的極端氣候事件將成為常態。

(2019全球10大風險議題/圖片來源:WEF Global Risks Report )

三、科技思維盲點的風險: 強勁醞釀中

除了地緣經濟衝突這項短期風險,以及氣候變遷的長期風險,會給全球帶來更巨大的經濟損失和社會成本之外,還有第三種風險那就是技術思維盲點風險,亦不容忽視。

根據《全球風險認知調查》,無論在短期與長期風險項目中,受訪者都將網路相關議題名列五大風險之中。包括: 82%的受訪者相信,在2019年科技數據與金融竊取行為將會上升;以及80%的受訪者則認為,企業與數位基礎設施運營干擾斷訊事件將會加倍發生。

同一份研究亦指出,網路欺詐、竊取以及網路攻擊是排名第四、五的風險項目,緊接在氣候相關風險之後。可見得氣候變遷這類議題與民眾對日常生活密切相關,自然容易被看到、被理解,反而是全球化運作基礎架構的資訊科技之風險,形成被輕忽的盲點。

這裡想強調的是,未來資訊科技的潛在風險會進一步擴大。人工智慧的發展與以往相比,今日已經發展得更全面、更深入,在人工人智慧不斷創新的同時,不僅可能讓已存在的風險更加嚴重,甚至會產生新型態的風險。而生物科技的快速發展,篩選和編輯DNA的設備和技術變得越來越便宜與容易取得,所導引出的全新威脅更將蠢蠢欲動。

(圖片來源: Kyle Glenn)

G20多邊合作曾經協助全球挺過金融海嘯

面對上述三層面的風險,不免讓企業或機構對全球化的運作體系失去信心。而失去信心則意味著「收回控制權」,不再進行多邊合作。這種對全球化發展趨勢和地緣經濟體的懷疑與收手,會蒙蔽全球社會對於經濟、環境以及科技風險的認知,與削弱對這些風險的通盤管理能力。

從2008年的金融海嘯來看,不只是國家之間的財務關係有著緊密的連結,多邊合作更是任全球經濟復甦的關鍵因素。在雷曼兄弟垮台的那幾個禮拜內,全球各地的中央銀行都在迅速地降息。隔年,G20公布了「強勁,永續以及平衡成長的發展框架」,正就是這些國家與機構的共同合作影響之下,全球才逐漸走出金融海嘯的陰霾。這是多邊合作的正向影響之例證。

然而,十年後的今天,由於地緣經濟的緊張情勢,全球社會是否能夠在下一次衝擊來到時,像上一次一樣採取一致的行動?

當各國提到有關氣候變遷的相關議題時,多邊合作關係進一步被耗損。在2016年巴黎協定簽署後,各方勢力之間的猜忌與不信任,只有變得更嚴重,包括: 否認巴黎協議或是未能達成談判設定的目標等。然而現實的需求卻是,我們的地球更需要各國之間協作來減緩地球暖化。

至於,談到科技思維盲點的風險,如果各個國家機構採行獨立自主(go-it-alone approach) 的方式去面對資訊風險問題,更無助於降低風險的發生。2018年底網路安全期刊的一篇文獻就提出清晰警訊,「網路攻擊事件,很有可能是由國家或是某些厲害的駭客發動;但是全球不同的利害關係人之間,卻很難形成一個共同的組織去抵禦這些攻擊。相關的研究或作為,更是少之又少。」

多邊合作讓企業因應風險不再孤單

面對全球多邊合作機制正在逐漸崩解的時刻,我們仍然看到有些風險管理模式仍可帶來一些機會與改變。

例如,南美哥倫比亞正嚐試用多邊利害關係人的途徑,來加強管理貿易風險與彈性。其中全球貿易促進聯盟(Global Alliance for Trade Facilitation) 是一個包涵世界經濟論壇、政府和企業的合作組織,目前正在與哥倫比亞的私部門與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INVIMA)合作,嘗試引進新的風險管理系統。

以及,世界經濟論壇也正在推動一個新的倡議「氣候行動之友」(Friends of Climate Action)。這個倡議起動多邊利害關係人共同推動氣候變遷的風險調適。「氣候行動之友」倡議結合了企業、投資人、還有社會大眾等多方有志之士,作為一個集合多方資源的平台,來規劃各項因應氣候變遷的相關行動。

至於網路安全方面,也有許多利害關係人正在努力共同合作,希望降低網路資訊的風險。例如,金融服務共享與數據分析平台(FS-ISAC)透過與美國政府合作機制,讓金融公司的成員可以分享風險評估,這是一個成功的公、私部門合作案例。FS-ISAC除集結不同公司的資訊、警示會員即將到臨的資訊威脅之外,還提供不同情境風險的解決方案。

(圖片來源: NESA by Makers)

多邊合作促使因應風險更多元彈性

多邊合作的好處在於,透過資訊流通,多邊利害關係人之間可以加強預防,以及當溝通風險逼近時,可以研擬反應措施。利害關係人藉由多方結盟,不再需要獨自面對複雜砸的風險環境。在面對複雜的環境時,可以省下許多經費來研究風險解決的方案。

除此之外,利害關係人也可以利用不同的視角,共同開發一套提高面對風險時的反應能力的機制,減少認知的錯誤以及決策上的失誤,並將整個反應機制受惠於整個群體之中。

以議題為核心,將多邊的利害關係人組織化,將可用更完整的多角度方向,去面對不同利害關係人所需要解決的問題。未來的時代,不同利害關係人之間的風險將變得更加多樣,不同利害關係人之間的合作將只會變得更加重要。我們相信,藉由不同利害關係人的長處互相結合,才能發展出對彼此都更彈性、更適用的風險因應策略。

註冊會員並免費訂閱《CSRone電子報》,建立個人永續書單、獲取更多永續新知!

 

資料來源:Why a multistakeholder approach is essential to our risk resiliency
圖片來源:Markus Spiske


延伸閱讀:
跨域跨界又跨部門!永續從業人員需要的5大溝通秘訣
WEF風險報告2019: 氣候變遷、氣候變遷、氣候變遷 

GRI Software And Tools Partner